鹤山,这座位于珠三角边缘的县级市,以工业经济为发展支柱,在广东县域经济综合发展力中排名靠前。然而,在其繁华的表象之下,仍有一些乡镇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困境,尤其是经济基础薄弱、人口外流严重的地区。这些乡镇的发展不仅关系到鹤山的整体均衡,也牵动着乡村振兴的脉搏。了解这些乡镇的实际情况,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鹤山的经济和社会发展。
根据相关信息,鹤山最穷的三个镇分别是双合镇、宅梧镇和鹤城镇。
双合镇是鹤山市最偏远、人口最少的镇,距离市区约60公里,常住人口仅约1.4万人,且呈逐年减少趋势。
由于地理位置偏远,基础设施相对落后,经济发展受限,双合镇在鹤山市各镇中经济实力较弱。
宅梧镇作为著名的革命老区,贫困人口相对较多,尽管近年来通过“扶贫+农业+旅游+光伏”模式探索产业扶贫,但仍需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。
鹤城镇虽然地理位置适中,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,部分区域仍存在贫困现象,通过扶贫电商合作社等模式,当地正努力改善居民收入水平。
这三个镇在鹤山市的经济版图中处于相对薄弱的位置,扶贫和振兴任务依然艰巨。
“扶贫+农业+旅游+光伏”模式是近年来鹤山市宅梧镇探索的一种产业扶贫方式。这一模式结合了农业种植、乡村旅游和清洁能源发电,旨在通过多元化产业融合,实现贫困人口的持续增收。例如,贫困户可以通过专项扶贫资金入股光伏发电、坚果种植等项目,不仅获得就业机会,还能作为“股东”享受分红。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贫困户的经济收入,还促进了当地农业和旅游资源的开发,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。以宅梧镇为例,通过370万元扶贫资金扶持185户贫困户入股绿色项目,贫困户的生活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,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。